“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几句诗,出自毛主席之手,赞颂的是彭德怀元帅的英武形象。然而,这首诗歌的真实创作背景,却被层层迷雾笼罩了几十年,直到51年后,真相才彻底大白。
长期以来,一个说法广为流传:此诗是为了表彰彭德怀在红军突破腊子口战斗中的杰出表现。可是,深入史料,那场红军长征路上的关键一役,腊子口天险的攻克,分明是由林彪将军具体指挥,并且打了个漂亮的胜仗。
腊子口谜团
1947年8月1日,《战友报》首次刊登了这首《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当时的报社编辑特别备注,毛主席是在红军突破腊子口之后,特意创作此诗,并通过电报发给前线指挥的彭德怀元帅。
腊子口战役发生在1935年9月。那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峡谷,国民党军队在此重兵设防。常胜将军林彪接到攻坚任务,面对绝壁险阻,他创造性地选拔山民组成突击队。这些队员徒手攀爬百丈断崖,绕到敌军后方,打了个措手不及,为红军打开了北上的生命通道。
既然这场硬仗是林彪的杰作,为何毛主席的诗赞对象却是彭德怀?有人解释,彭德怀当时负责整体指挥调度,且部队间联络多靠电报,产生混淆在所难免。但诗句本身,却似乎在暗示另一个故事。
立马雄姿现
细品诗中“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等词,明显勾勒出骑兵纵横驰骋,马上将军的威武身姿。这与长征路上红军步兵为主、马匹稀缺的现实,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长征途中,红军没有成建制的骑兵,也很少发生大规模骑兵作战。
诗歌的真实背景,发生在红军抵达陕北之后,那是1935年10月。彼时,陕北高原地势开阔,利于马战。国民党军队深谙此道,蒋介石调集了包括马鸿宾部在内的三支骑兵团,企图利用骑兵优势,突袭立足未稳的红军。
面对强敌,彭德怀元帅临危受命,负责阻击敌骑兵,为后续主力会师争取宝贵时间。他充分利用吴起镇复杂地形,提出独到见解:在开阔地带构筑工事,于两侧沟壑中设伏。
毛主席听完彭德怀的用兵策略,大加赞赏,并明确指示务必彻底消灭敌骑兵,以起到震慑作用。彭德怀亲率部队,布下天罗地网。
当敌骑兵团如黑压压的潮水涌来,突然遭遇红军在两翼沟壑中的猛烈伏击。战马难以进入沟壑,骑兵优势顷刻瓦解。敌军被前后夹击,又在慌乱中相互冲击践踏,很快一败涂地。红军缴获了大量战马和军刀。
彭德怀元帅率领凯旋而归的队伍,一群骑着缴获战马的战士们意气风发。走在最前方的彭德怀,勒马停步,战刀横于马上,那一瞬的威武定格在毛主席眼中。正是这一幕,点燃了毛主席的诗兴,挥毫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赞歌。
历史终显形
这首诗虽在1947年便已公之于众,但其背后的真实故事却未曾正式澄清。甚至到了1957年,毛主席在审阅相关报道时,曾表示此诗“不宜发表”,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直到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选》时,关于此诗的所有谜底才被完全揭开。官方正式确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发生在陕北吴起镇的那场“切尾巴”战役。从诗歌写就的1935年到真相被完整披露的1986年,恰好跨越了51个年头。
彭德怀元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自少年时期投身湘军,到1928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发动平江起义,创立红5军。随后与毛主席、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他指挥多次反“围剿”战役,并在长征中屡建奇功,是重要的军事领导者。
1935年11月,在吴起镇战役后不久,彭德怀又与毛主席共同指挥了直罗镇战役,再次歼灭敌军。他不仅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还在朝鲜战场上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捍卫了新中国的尊严。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评价,彭德怀“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
致敬彭大将军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不仅是毛主席对彭德怀一次胜利的赞美,更是对他卓越军事才能和无畏精神的深刻概括。诗句开头的“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则描绘了中国革命进程的艰辛与红军的势不可挡。历史的迷雾终会散去,真相的光芒终将照亮英雄的功勋。透过这还原的背景,我们更能感受到彭德怀元帅那横刀立马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不朽功勋。
股票开通杠杆,扬帆配资,线上配资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