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晚报)
□张海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政权割据、民族大迁徙的特殊阶段。在这一时期,众多少数民族纷纷涌入中原,与汉族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互动。邺城,这座位于华北平原的重要城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各民族汇聚的中心。从东汉末年曹操将其经营为重要据点开始,邺城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政权的都城,在近四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众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相互合作与竞争,还在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融合,使邺城的历史成为一部鲜活的民族融合发展史。深入研究这一时期邺城的民族融合现象,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变迁,还能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
邺城位于今天的邯郸市临漳县一带,西靠太行山,南邻黄河,漳水贯穿其中,处于中原地区通往河北平原和辽东塞外的交通要道上。《三都赋》中描绘邺城“其基址乃在宏敞之区,背山而面河,左川而右泽”,充分体现了其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条件。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原地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建立统治的理想之地。
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齐桓公纳管仲之谏始筑邺城。战国时期,西门豹为邺令,投巫治水,使邺城逐渐发展起来。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将邺城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在此遥控汉献帝政权,并对邺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曹操组织开渠修河,使之成为纵横四方的交通枢纽;修缮建设灌溉工程,使之成为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汇聚起邺下文人集团,使之成为建安文学发祥地。曹丕代汉称帝后,邺为曹魏政权“五都”之一。此后,邺城先后被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政权定为都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民族迁徙与聚居
东汉末年,袁绍拉拢南匈奴对抗曹操,由此开启了南匈奴与邺城的关联。曹操击败袁绍后,南匈奴与乌桓陷入混乱,最终投降曹操,并被安置于邺城周边地区。三国时期,邺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吸引了更多匈奴人陆续迁入。
自汉朝起,鲜卑族势力便沿着南方的河北平原逐步迁徙。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大规模鲜卑族人涌入河北地区,对邺城产生了持续性影响。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建立前燕政权,并定都邺城,极大地推动了鲜卑族在邺城的聚居进程。
前秦皇帝苻坚的祖父苻洪,率族人归降后赵石虎,奉命迁徙至邺地的屯枋头(今浚县)驻防,其家族则定居邺城。苻坚在位时,派苻丕镇守邺城,麾下多为氐人,进一步增加了邺地的氐族人口,加速了氐族融入当地的步伐。
北魏末年,北魏分裂,东魏以及北齐定都邺城,鲜卑族在邺城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北齐时期,鲜卑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吸引了更多鲜卑族人前往邺城安居。
来自中亚的粟特胡人也在邺城生产、生活。学者荣新江指出,邺城及周边地区除了聚集一些为北齐皇帝所宠幸的胡人伎乐外,很可能还有一个州一级的萨保统治的胡人聚居群体。这些不同民族的迁徙与聚居,为邺城的民族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是民族融合得以发生的重要基础。
多元文化的融合
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在邺城建立统治,他们积极学习和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推动了政治层面的民族融合。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政权均采用了中原王朝的官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官制为例,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保留本民族特色官职的同时,大量设置与汉族政权相似的官职,如尚书省、中书省等,形成了“汉夷杂用”的政治格局。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在政治制度上全面学习汉族,进一步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这种改革措施也影响到了以邺城为都城的东魏和北齐。
各政权在官员任用上推行“汉夷杂用”的政策,促进了不同民族在政治上的合作与交流。高欢在东魏政权中,既重用鲜卑族将领,如斛律金等,依靠他们强大的军事力量巩固统治;也任用汉族官员,如杨愔等,借助他们的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治理国家。这种用人策略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精英分子能够在同一政权中合作共事,打破了民族之间的政治隔阂,推动了民族融合在政治层面的深入发展。
经济领域的民族融合。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也为汉族所吸收,使邺城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得到全面提升。汉族农民将铁犁牛耕、水利灌溉等技术传授给少数民族,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少数民族则将畜牧业的养殖技术、兽医知识等介绍给汉族,促进了邺城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邺城地区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经济模式,丰富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邺城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商人,不同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往来频繁。《魏书·食货志》记载,当时邺城的市场上“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商业景象。各民族商人带来了各自的特色商品,如少数民族的皮毛、马匹,汉族的丝绸、茶叶等,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不仅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文化方面的民族融合。在邺城,汉语逐渐成为各民族通用的交流语言。少数民族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积极学习汉语,许多少数民族贵族子弟都接受了系统的汉文化教育,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创作。同时,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一些词汇也融入汉语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体系。如“胡同”一词,就源于蒙古族语,反映了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各民族的艺术风格在邺城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北朝壁画融合了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色彩绚丽、线条豪放,同时又保留了汉族绘画的传统技法和题材。在建筑艺术方面,邺城的宫殿建筑既吸收了汉族传统建筑的对称布局、飞檐斗拱等元素,又融入了少数民族建筑的装饰风格,展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各民族共同参与佛教寺庙的修建、佛典的翻译等活动。后赵时期,石虎大力推崇佛教,“遂致营造寺庙,壮丽修广,亦伽蓝之盛事”,吸引了众多汉族和少数民族信徒。佛教的教义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超越了民族界限,促进了各民族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与融合。
在饮食方面,少数民族的胡饼、烤肉等美食传入汉族社会,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汉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也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影响。在服饰方面,少数民族的胡服以其简洁、方便的特点,受到汉族人民的青睐,尤其是在军队和劳动阶层中广泛流行;而汉族的服饰文化也逐渐被少数民族所接受。在居住方面,少数民族的穹庐、毡帐等居住形式也对汉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汉族贵族在郊外修建的别墅中,也会模仿少数民族的居住风格。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标志之一。东魏时期,柔然公主与高欢之子高湛的联姻,是典型的政治联姻,这种联姻促进了统治阶层之间的融合,也带动了民间各民族之间的通婚。通过通婚,不同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熔炉之光与历史回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作为多个政权的都城,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民族融合过程。从匈奴、鲜卑、氐、粟特种胡人等少数民族的迁徙与聚居,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邺城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民族融合发展史。这一深刻融合进程镌刻在中国历史之中,为隋唐时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其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未完待续)
股票开通杠杆,扬帆配资,线上配资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